从中国传统哲学精华中拾取美好
发布时间: 2016-04-20 浏览次数: 1553
从中国传统哲学精华中拾取美好

梁作民教授

2016年4月18日晚,江苏省委党校梁作民教授做客泽园书院国学大讲堂,在第一报告厅给泽园学子带来了题为“中国传统哲学精华”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泽园书院陈晓斌书记主持。

梁教授饱含激情、幽默诙谐地阐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博大精深。他以“环境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开篇:中华文化的产生于与发展,离不开黄河和黄土。因为黄河、黄士的独特性,让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有了“集中统一、男耕女织、宗法集权”的基因。

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大致经历了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这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像一杯好茶,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而儒、释、道三教对中国人的影响最大。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讲究“仁”,克己复礼即为“仁”,对内要求“吾日三省吾身”,对外则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忧不惧”、“知其不可而为之”。学会处理好身边的人际关系,做事学会看事物的前提而非结果。孟子相信“人皆可为尧舜”,他提倡怀恻隐之心、养浩然之气。当儒学发展成为宋明理学,则引导人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无论儒学怎么发展,都在教育人们要做到“仁”,学会更好地与朋友相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才是大夫子的行为。

老庄创始的道家同样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影响很大的主流派别之一,老子提出“弱者道之用”、“道非道,非常道”,而庄子的《逍遥游》更有一番“庄生晓梦迷蝴蝶”的飘然境界。他们不像儒家那样重视“修齐治平”,而认为人生最有价值的是认清世界的本质——道,从而获得个性的自由——逍遥。这些 “以柔克刚”的方式,都在教导人们认识到“柔软的力量”。

佛教则引导人们忍受苦难、净化自我,先解决内心的问题,再去解决世界的问题。其中本土化较为彻底并对后来中国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禅宗。禅宗对传统佛学作出重大改革,主张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就是人性,关键在“迷”还是“悟”:悟则众生是佛,迷则佛是众生。但佛性并非实体而是“空”,所以人生修佛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无念无相无住”。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并不脱离世俗生活,“运水搬柴无非妙道”,用内心的安宁喜悦取代了外界的凄风苦雨,从而把天国搬到了人间。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梁教授选择了这首诗来结束讲座,寄语同学们运用哲学的思维培养美好品格、创造美丽人生。让同学们学会从中国传统哲学精华中汲取力量、拾取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