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燕,2013级会计学(CPA)1班,绩点4.33,曾获“江苏省第三届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三等奖”,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银榜”,校一等奖学金等,并获得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团员,校优秀青年志愿者,自强社“1+N”活动优秀志愿者,泽园书院标兵等荣誉称号。担任过花YOUNG社团办公室部长、校团委组织部部长助理,党委宣传部部长助理,班级学习委员,党支部组织委员等。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活动,大二学年累计志愿时长达90小时,参加过校青协义务家教以及泽园青协学习支持中心等多个志愿活动项目。2015年暑假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线家滩小学支教。
作为专业第一名,葛燕同志很认真地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平时的话,其实像经管这一类的学科只要课上稍微认真一点听老师讲,少玩手机,把书本上的核心概念弄懂,其他的内容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知识都是不断积累的,如果基础的概念知识不牢固,后面再怎么学也无济于事。比如就我学的会计来说,最早入门时学的《会计学基础》,当时感觉对于会计假设、会计恒等式、会计报告等这些基础的概念的理解都是云里雾里的,虽然应付考试是足够的,但等到学中财、高财之后,才发现当时很多概念只是以文字的形式记在脑子里了,等到真正需要拿出来用的时候,才发现其实根本没有理解它,因此也不能灵活地应用。这个时候就需要再把基础性的概念理论翻出来看一遍,虽然还是同样的内容,但结合具体的问题思考后,也许又会有一种不同的感受。基础的东西弄懂以后,写会计分录、算摊销成本、算所得税等就不会觉得难了。”“期末考试的时候,我有一种‘必须把这门课的书看完才能去考’的强迫症,因为书本上的内容比较系统,就算粗略地看也能在脑子里搭一个大概的框架,知道这门课主要讲了哪些大的方面。有了大的框架,再去看书上的细节或者老师的ppt,就会清晰很多了,因为这样的过程是在一点点完善大框架里的各个分支,把书上的内容过了一遍后,再去做几道题就基本没问题了。不太能理解的内容,就多看几遍书,结合题目加深理解。”
虽然绩点高,但学习并不是葛燕同志日常生活的全部,她参与的社会工作也不少。对于“如何协调学习和社会工作”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她说:“我记得作为小鲜肉去面试学生工作的时候,也被问到过这种问题,当时的回答是我觉得这两者根本不冲突。因为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时间,认真地听了课,课后能用学生工作的时间也就充裕了。而且参加这些活动往往能遇到许多有趣的人,和一群有趣的人做着有趣的事又怎么会让人觉得是在占用学习时间呢?”
而让葛燕同志印象最深的还是2015年7月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线家滩小学的支教活动。“惊险刺激的盘山公路,海拔2000多米直射的阳光,巍峨高大的青山,纯净碧蓝的天空,雨后惊艳的彩虹,灿烂浩瀚的星空……让来自江南小城的我感受到了别致的西部美景;与此同时,简陋的卫生设施、用课桌拼起来的临时床铺、只有两口大锅的食堂,对于习惯了安逸生活的我们来说却是个困难;而最大的挑战则来自于课堂:在大致了解到当地孩子的学习基础之后,我们还是决定将课程重心放在基础的学科上,但如何确保课堂的高效率,让“熊孩子”乖乖听话,着实愁坏了初来乍到的“老师”。空讲道理、用惩罚威胁这样的老办法固然行不通。讨论之后,大家还是决定用“认真听课就看一场电影”的奖励措施,半个月的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她说到,“为了深入了解当地的教育现状,我们还对每个学生都进行了家访。对于学生家长反映的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午餐过于简单缺乏营养等问题,我们在整理家访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当地的教育理念、学校管理出具了相应的调研报告,希望能帮助校长向相关部门真实反映学校现状,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帮扶。在受邀参加的县长座谈会上,我们将实践考察的情况如实反馈给了县长。当现场的每个人都在为了解决问题而积极交流沟通时,我感受到了大家的“致公”精神:我们来到这里,并不仅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积攒课余谈资,更是怀着一种大爱——这份爱是在目睹了教育资源匮乏的赤裸裸现状后,想要尽自己微薄力量改变的情怀,而这恰巧也是大学的“第二个底子”——安身立命的人文关怀,即精神的底子。”
也曾和好友冒着瓢泼大雨,穿过半个南京城去看一场法国大师的默剧;也曾在看完“周青春”的演唱会后,为避开人流高峰,带着余留的兴奋漫无目地压马路;也曾在夜深人静之际,在图书馆旁的小路上对着第一次见的萤火虫看傻了眼......葛燕同志把生活过得充实却绝不乏味,反而处处充满精彩。生活总是拥有无限可能,需要我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不断去发现探索,活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碧海蓝天。
撰稿人:刘俊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