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愿心语】心理Q&A座谈会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者:泽园新宣发布时间:2023-05-19浏览次数:5615

人的一生中,总会陷入不同的心理困境,正如感冒发烧一样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心理困境又可以分为心理烦恼、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其中,心理烦恼是暂时的,它能够随外界刺激或压力的消失而恢复;心理问题持续时间较长,但可以完全治愈;心理障碍会影响自身社会功能,需要专业援助;而心理疾病则是在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下自己无法识别困境的状态。

陷入心理困境并不羞耻,也并不可怕,恰恰相反,这是你对外界环境的合理反馈,体现了个人的独特性与社会性。正如詹姆斯所言,“不要害怕生活,坚信生活的确值得去生活,那么你的信念就会有助于创造这个事实”,只要我们不畏难、勇克难,终会战胜自己、走出困境。

511日,泽园心协邀请泽园书院吕英军老师开展了心理学座谈会,在本次活动中,同学们围绕大学中常见的心理学问题,以及一些社会热点现象所体现的心理学原理等话题提出自己的困惑,吕老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经验为同学们耐心解答。

本次座谈会共三个交流环节,第一环节的讨论话题是关于大学生们在现实中较为沉默,而在网络上却异常活跃的现象。吕老师解释道,这反映出个人安全感缺失的问题。网络上的对话大多是单向输出,可以随时决定开始和结束,对话的主权由自我掌控;但现实中部分同学们可能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而现实的交往又是双向的,此时如果缺乏安全感,较为被动,以自我为中心,就会造成孤僻沉默的现象。第二环节,同学们和吕老师讨论了安全感与原生家庭的关系。荣格曾经说过:“最强烈的影响环境,尤其影响孩子的,莫过于父母丧失活力的生活。”不能长久持续一段关系,缺乏安全感,这大多根源于早年生活经历,缺爱的童年生活导致部分同学在交往中往往会不断试探对方底线,但最后又可能失控,真的触及他人心底防线,从而导致关系破裂。第三环节,吕老师为同学们分析了网络上热烈讨论的关系中的PUA现象。吕老师提出,这种飞蛾扑火式关系,其实也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种体现。交往的一方没有自我,一味接受对方的无理要求或者软性暴力,以此来维持这段关系,就好似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来维持生机,却不思考是否有效。吕老师针对同学们的困惑提出了几点心理对策。首先,被软性暴力的一方要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做好改变的心理准备。其次,要树立自己的底线,营造界限感,如果对方轻易越过雷池,就需要表明态度,而不是惧于反抗。

活动的最后,同学们提出了大学生特种兵旅游现象来轻松收尾。老师首先肯定了这个现象的合理性与优越性,他认为大学生体力优越,短期内玩遍一个地方是一种节省资金、拓宽眼界、感受人文的选择。同学们达成了一个共识,认为大学时期的旅游经历是独一无二的,是一种探险精神的体现,感受多于享受,是假期中的青春澎湃。

通过开展本次心理Q&A座谈会活动,同学们能够怀着轻松的心情正确看待心理问题,明确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察自己的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调节情绪,控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撰稿人/泽园心协 周靖茹

图片来源于泽园心协

指导老师/李怡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