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下午,泽园书院第二十三期青共校入党(团)积极分子培训班(以下简称“培训班”)第一次理论课在竞慧东楼E210、E313同步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欢欢博士以“仰望星空守初心,脚踏实地担使命”为题,带领全体学员学习了信仰的意义与作用,并着重介绍了共产主义信仰。
课程导入环节,陈欢欢老师通过一个小游戏“请放下”,引出“个人的信仰”这一话题,接着,她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团结统一靠什么来保证?”对“信仰”展开进一步的解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陈老师强调,人有信仰,心灵就有指向,行为就有方向,脚下就有力量,未来就有希望。也正是如此,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人为什么要有信仰?陈老师归结为四点,一是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二是探索生命的意义和目的,三是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四是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回应。
关于信仰的作用,陈老师通过列举金一南将军的观点和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例子,强调了信仰和信念是一个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如果这个精神支柱坍塌了,就会党将不党、国将不国,社会就失去了思想的支撑和精神的维系,民心就会呈现一片松散和混乱,苏联解体就是最惨痛的例证。
关于共产主义信仰,从陈望道的经历可以得出“信仰是甜甜的,因为它孕育着希望”,在中国共产党员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信仰是暖暖的,因为它饱含着大爱”,回望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信仰是美美的。因为它闪耀着光芒”。陈老师总结道,为人民服务就是共产主义信仰的核心。
共产主义的信仰,在物质之外,利益之上,个人还有责任,理想还有价值,责任还有担当。
此次理论课,让学员对信仰、对共产主义信仰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有助于学员们坚定信仰,相信信仰是团结实干而来的,而实现信仰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